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馆陶游记】短暂的饕餮之旅,天南海北馆陶情

    信息发布者:郝明明
    2018-08-10 17:48:11   转载

    天南海北馆陶情 ‖ 短暂的饕餮之旅——馆陶游记

    旅行,应该跟爱情一样,可以算作人生最美好事情之一了吧,既有开始时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喜悦,也有结束后回忆的惆怅。比如我们这次短暂的馆陶之行,已结束半月有余,我依然经常能回忆起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所感。遗憾的是现在的回想比不得当初的身临其境,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变得更加模糊,好在我们还有文字去弥补。将旅行中最有价值的记忆通过游记真实的呈现出来是我写下这篇文章最重要的目的。

    对于我这种饕餮之徒来说,旅行中的好饭好菜必不可少,所以此次前往馆陶,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借以窥探乡村的风土人情是我给自己立下的首要目标。“民以食为天”,如今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食物不再只是解决温饱的工具,往往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美食不仅仅是美食,参考最近几年大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呈献给大众的不仅是一本“吃货圣经”,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文情怀。这份情怀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隔阂,不管你是谁,来自哪里,都能有所共鸣。就像现在的我坐在寝室回忆起在馆陶品尝的美食,那味道看似遥不可及却偏偏萦绕在心间,乡愁也好,回忆也罢,它都令我感动和喜悦。思索再三我选择了三样食材作为这篇游记的主人公,分别是一荤——羊,一素——黄瓜,一主食——黑小麦。

    天南海北馆陶情 ‖ 短暂的饕餮之旅——馆陶游记

    我们到馆陶的时候已是初冬,再加上乡村地广人稀没有城市热岛效应的保护天气很凉,我想当地的村民在那几天最常看到的景象就是几个外来学生一边参观一边嘚嘚瑟瑟地裹紧大衣(没错这其中就有我一个),这时一碗冒着热气的羊汤可以说是温暖至极的存在了,于是每次开饭前我都在心里暗暗期待。馆陶当地习惯将羊肉与白萝卜相炖,不加旁的最多撒上一些葱花熬至汤呈乳白色,入口不膻不腥,味道鲜美,回味悠长,尤能御寒。在北京很少能喝到如此醇厚的羊汤,大多情况都是盛夏时坐在街边大口撸着烤羊肉串,那时我们眼前浮现的是带着礼帽留着小胡须的维吾尔族少年,就像他们彪悍豪放的民风一样,食物也是辛辣油腻的,每一口都在刺激味觉。馆陶的羊汤与之相比更显清流,无声无息却能暖人心脾。能带给人如此温暖的感觉单靠食材是做不到的,人的因素更为关键。果然第二天老师带着我们参观的羊洋花木小镇验证了我的猜想。

    羊洋花木小镇位于县城南面,离县城三公里,世代以养羊、贩羊为主导产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养羊模式导致了环境污染,收益渐低,成为了一个鸡肋行业,当地便以小镇建设为契机及时进行改革,建设了高标准的养殖园区,由家庭散养转化为集中养殖,同时把剩余的村内流转土地全部用于花木产业,实现传统养羊、贩羊与现代化花木种植高度结合,打造了羊洋花木小镇。对村民来说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对于我这样的游客而言,能将如此美味的羊汤留住真乃最大的幸事。置身于羊洋花木小镇,就是来到了“羊”的世界。小镇门口树林里就伫立着十几只形态各异的石膏山羊,走入小镇路边有许多用油桶做成的山羊,小桶做脑袋,大桶做肚子,刷上鲜艳的油漆做装饰,小镇的墙上也画了各种各样的羊,虽然叫不出这些羊的名字,但他们憨态可掬的形象引起了我们的阵阵欢呼。最大的惊喜还在后面,那些墙上,地上叫不出名字的羊终于鲜活的出现在我们眼前——“羊”博物馆,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的活羊被统一安置在博物馆内,有各自的院子供他们在里面吃草、休息。你很难想象一个以养羊、贩羊为主业的小村子会如此的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在这种环境下产出再鲜美的羊汤也不足为奇了。唯一遗憾的是作为旁观者我们对成果背后付出怎样艰辛的努力不得而知,只能在下次品尝羊汤之时,对这份美食多加一份敬仰之情,更有对勤劳美丽馆陶人的敬佩。

    天南海北馆陶情 ‖ 短暂的饕餮之旅——馆陶游记

    黄 瓜

    黄瓜,普通人家中最常见的蔬菜之一,在我的东北老家习惯把他当做一种水果。清水洗净后,将还带着水珠的嫩绿色黄瓜直接放入口中,“咔嚓”一声咬断,清香四溢,或是蘸点黄豆酱,咸香的酱味中和黄瓜的清香这对绝妙的搭配,称得上是盛夏时节的解暑佳品了。但如果对主妇提出把黄瓜做成一道主菜,就有些犯难了,顶多来个“拍黄瓜”“凉拌黄瓜”或者干脆把它作为配菜提味使用。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我们进入黄瓜小镇后被彻底的打破了。

    黄瓜小镇顾名思义,就是以“黄瓜”为主导产业的又一主题小镇,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处,1109人,268户,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大棚黄瓜,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最近几年该村按照“依托小镇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围绕黄瓜主题,挖掘黄瓜文化,建设了黄瓜大学、黄瓜博物馆、黄瓜酒坊、黄瓜食府、黄瓜美容院和体验式黄瓜主题公园,打造可吃、可买、可看、可游的商业业态化的黄瓜小镇。“食、色,性也”,我们当天到达小镇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品尝当地最负盛名的“黄瓜宴”。吃饭的地点位于村里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与喧嚣的城市隔离。院墙上随处可见可爱的黄瓜涂鸦,院内摆放着盆盆肆意开放的秋菊,简单朴素又充满艺术趣味的环境让我们对接下来的重头戏“黄瓜宴”更充满期待。黄瓜皮,黄瓜炒木耳,黄瓜杏仁汤,黄瓜春卷,黄瓜包子,黄瓜酒……尽管之前略有耳闻想象过黄瓜有很多吃法,但当这份精美的文化大餐真实的呈现于面前时确实大开眼界。对来自于城市平时习惯大鱼大肉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清茶淡饭更显珍贵,整顿饭下来没有丝毫油腻的感觉,清爽可口,令人回味。“黄瓜宴”结束后,工作人员又贴心的为我们安排了参观黄瓜博物馆、黄瓜嘉年华,短短一下午的时间一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融为一体的饕餮盛宴应运而生。小镇虽小,食材不多,但透过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我们读出了他们自己的故事。

    天南海北馆陶情 ‖ 短暂的饕餮之旅——馆陶游记

    黑小麦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了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客观条件的作用,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人性格的差异性,我认为其中对主食的选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食——粮食型食品,是传统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人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无论是过去现在、城市乡村,我们的每一餐都离不开米饭,面食或者其他谷类、薯类制品。就像通常说的南方吃米,北方吃面,提及水田的稻米会想到南方人的温润婉约,提及耐寒的小麦会想到北方人的独立坚韧,个人觉得这虽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但确实能反映出相同地区的人会有一定程度的性格趋同。馆陶作为华北平原上典型的产粮小城,一直以玉米,小麦粮食作物为主产业。即使现在的馆陶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业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我们之前欣赏、品尝的黄瓜、羊洋花木只能算做农业的副产品,真正的农业载体是粮食,是馆陶特产其貌不扬的黑小麦。

    对于我们这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大学生而言,主食无外乎是精米白面等细粮食物。所以当我们第一次看到饭桌上黑兮兮的馒头花卷时,大家是震惊的,一方面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另一方面联想到自己日常所吃的色香味俱全的主食,它实在是令人觉得难以下咽,甚至带着一点嫌弃之情。回到宾馆休息后我百度了相关信息才得知这是由当地的特色食物“黑小麦”所做。与我们熟知北方耐旱抗冻的普通小麦相比,黑小麦是采用不同育种手段而培育出的特用型优质小麦品种,简单的说他具有更加耐寒抗冻、抗干热风的特性,营养价值也更高。第二天的饭桌上我试着品尝了“色相不佳”的黑馒头,发现它的口感比一般小麦香,更具有嚼劲。最奇妙的是在品尝过程中他会带给你特有的身份感和认同感,是其他食物无法比较的,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的我们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员。当粮食内化做农民的生命时,馆陶人就像他们赖以生存的黑小麦一样,不需要华丽辞藻的修饰,埋头实干自会吸引旁人的目光,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华北平原上的馆陶。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走进馆陶,接触了当地形形色色的商户,村民,工作人员,领导班子,发现此时此地正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温饱不再成为问题,我们也无需像央视记者那样直接发问“你幸福吗?”,因为美好愿望是要落实到实践中的,当我们一行人看到村民脸上掩盖不住的笑容和介绍时骄傲的神情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天南海北馆陶情 ‖ 短暂的饕餮之旅——馆陶游记

    结 语

    游记写到最后,按照我小学语文老师的要求是一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实现感情的升华这才能称得上是一篇好游记。那我也不能免俗的谈谈乡愁吧,实际上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不止一次联想到自己的家乡,与之相比,馆陶是幸运的,因为他已经走上了一条美丽发展的道路,找回了乡村具有的活力。而我的家乡一座隐藏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日渐衰落的小县城,正面临着人才流失,环境污染,原有企业创新不足,新兴产业方兴未已的尴尬局面,所以我更加钦佩那群受过高等学校教育回来的人,他们为家乡做出的努力证明了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远在外读书的我期待这股燎原之势可以遍及中华大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希望有一天人们也会从我的口中听到我那美丽而可爱的家乡。

    天南海北馆陶情 ‖ 短暂的饕餮之旅——馆陶游记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